火爆春晚的机器人和“横空出世”的DeepSeek,使得人工智能再一次成为全球商界和科技行业关注的焦点。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在“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蓝图”系列中,呈现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哲学思考。其中,《为机器立心》主要讲述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,主张赋予智能体完备的认知架构与价值体系;《为人文赋理》主要讲述如何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来构建数理模型,解构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。这种基于中国价值观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路线,是一条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路。
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魏礼群主编的《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: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25》一书,在阐述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与成就时,更注重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推进的社会治理现代化。在他看来,只有健全社会治理体系,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编著的《潜力与定力:问道中国经济新征程》一书,深入探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,从人口现代化需求到资源、环境、和平发展等各方面,集结了林毅夫等知名学者的深刻见解,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理念定力、挖掘改革潜力、激发市场活力,不断认知新环境、读懂新目标、解构新挑战、激发新智慧,从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
在《创新崛起:风起云涌的浙商第一方阵》一书中,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创会理事长蒋泰维讲述了浙江37家迅猛崛起的企业创新创业故事,行业涵盖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等,均为细分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。在他看来,创新是企业崛起的秘诀,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创新发展的背后体现了企业家的追求、企业的文化,这是浙江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迅速崛起的首要秘诀。
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是《第三次浪潮》的作者阿尔文·托夫勒的好友,用他自己的话说,《第四次浪潮: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、公司与个人》是“代故友继续”。大前研一认为,应该以开放心态,积极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。技术不仅改变了生产力,也重塑了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方式。在人工智能逐步渗透各个领域的情况下,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将不断被重塑,但人类的情感与道德不应被忽视。
《世界巅峰的经济学教室:来自著名经济学家的12堂课》一书,记录了日本学者广野彩子对全世界经济领域前沿的12位经济学家的采访,以12堂有趣的经济学课的形式呈现给读者。这12位经济学家中,有8位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。该书用一系列课程,展现了经济学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。
文章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